讀後感待寫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2/5
讀後感其實沒有寫得很好,這是我在圖書館臨時起意下筆的,
手邊也沒有書可以對照內容,所以就大致寫我看完的感覺,
請多見諒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篇小說其實是以母愛為主軸,
單身女老師對女兒的愛,
兩個犯罪學生--一個是母親過度溺愛,一個是渴求母愛而不能得。
學生B環繞在母愛之下,母親對他的希望和寄託,
反而使不能有所成就的他感到自卑。
她對老師不信任,對同學有敵意,只能退縮在母親建置的溫暖巢中。
身為母親總是不斷為孩子的過錯找理由,直到他發現孩子是蓄意的殺人而無法接受,
最後才會釀成這場悲劇。
學生A則是活在自己的象牙塔,
目中無人的自傲態度只以科學家的母親為崇拜的偶像。
當母親離開他時,又只能想盡千方百計,
讓母親得到他的消息,給他一點溫暖。
知道母親不只是為了學術而離開他,
已經和另外一個男教授準備奉子成婚時,
他的極端態度想要毀滅自己和身邊的一切來畫下句點。
老師在故事的開始是個失去女兒的受害者,但復仇的計畫中其實是個殘酷的加害者。
故事的終曲兩學生的母親都得到女老師的制裁,
但老師其實對這場校園犯罪的造成,我認為並非是沒有責任的。
為什麼不能在發現學生心性異常時給予輔導關注,
為什麼不能跟學生B溝通沒出面幫他解決問題是因為性別上避嫌的原因,
為什麼離開後還要透過學弟良輝來監控自己的報復手段,
我覺得這些部分都有違一個正常老師該盡的責任和理念。
其實他不能給孩子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,就這方面來說,
也間接的造成孩子有被殺害的機會。
浪子回頭的老師和學生A是個對比,
選擇寬恕或選擇報復也是很大的歧異。
良輝老師也時再是神經太大條,居然連班上那麼詭譎的氣氛,
那麼久的時間都沒發現原因。
事出必有因,三個家庭功能的不完整,加上人與人之前的隔閡,才會有這些劇情發生。
而就小說的可看性,作者的筆法真的很引人入勝,
透過不同人的自白還原各自的心境,
讓讀者不斷比較各個角色的立場來還原犯罪者和被害者心理和過程。
最後才寫下復仇的最終發展,
而結局真的很讓人驚愕,
不看到最後一句,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。
鋪陳得相當高明,引人反思為何現代社會常出現一悖於常情的犯罪動機。
- Nov 28 Sun 2010 04:47
告白 湊佳苗 時報出版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